首页 > 药品库>神经精神> 维思通 利培酮片

  • 维思通 利培酮片

维思通 利培酮片

精神分裂症

通用名:利培酮片

药品规格:2mg*20片

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10

药品价格:¥ 111元

  1. 【商品名】维思通

    【通用名】利培酮片

    【汉语拼音】LiPeiTongPian

    【英文名】Risperidone Tablets

    【主要成分】

    活性成份:利培酮。

    化学名称:3-[2-[4-(6-氟-l,2-苯并异噁唑-3-基)-l-哌啶基]乙基]-6,7,8,9,-四氢-2-甲基-4H-吡啶并[1,2-α]嘧啶-4-酮。

    化学结构式:

    \

    分子式:C23H27FN4O2

    分子量:410.49

    辅料:

    1)1mg:玉米淀粉、乳糖、十二烷基硫酸钠、羟丙甲纤维素2910 15mpa·s、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101、羟丙甲纤维素2910 5mpa·s、丙二醇。

    1)2mg:玉米淀粉、乳糖、十二烷基硫酸钠、羟丙甲纤维素2910 15mpa·s、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101、羟丙甲纤维素2910 5mpa·s、丙二醇、滑石粉、二氧化钛、桔黄色S(E110)-铝色淀。

    【性状】

    1mg 利培酮片为白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

    2mg 利培酮片为淡橙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

    【适应症】

    1.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本品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2.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其表现为情绪高涨、夸大或易激惹、自我评价过高、睡眠要求减少、语速加快、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或判断力低下(包括紊乱或过激行为)。

    【用法用量】

    1、精神分裂症

    由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改用本品者:开始使用时,应渐停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若病人原来使用的是长效抗精神病药,则可用本品替换该药治疗。已用的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是否需要继续则应定期地进行再评定。

    成人:每日1次或每日2次。起始剂量为1mg,在1周左右的时间内逐渐将剂量加大到每日2-4mg,第2周内可逐渐加量到每日4-6mg。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一般情况下,最适剂量为每日2-6mg。每日剂量一般不超过10mg。

    2、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

    推荐起始剂量每日1次,每次1-2mg,剂量可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剂量增加的幅度为每日1-2mg,剂量增加至少隔日或间隔更多天数进行。大多数患者的理想剂量为每日2-6mg。在所有的对症治疗期间,应不断地对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本品进行评价。

    3、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用药

    肾功能损害患者清除抗精神病药物的能力低于健康成人;而肝病患者血浆内利培酮的浓度有所增加。无论何种适应症,肾功能损害患者或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起始及维持剂量应减半,剂量调整应减缓。此类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慎重。

    【药理毒理】

    1、药理作用:

    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剂,对5HT2受体、D2受体、α1及α2受体和H1受体亲和力高。对其它受体亦有拮抗作用,但较弱。对5HT1C,5HT1D和5HT1A有低到中度的亲和力,对D1及氟哌啶醇敏感的σ受体亲和力弱,对M受体或β1及β2受体没有亲和作用。

    与其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一样,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制尚不清楚。据认为其治疗作用是对D2受体及5HT2受体拮抗联合效应的结果。对D2及5HT2以外其它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利培酮的其它作用有关。

    2、毒理研究:

    长期毒性:在一项幼年大鼠毒性研究中,发现死亡率有所增高并且身体发育迟缓。在一项幼年犬的40周研究中,发现其性成熟迟缓。使用接近人的最大给药剂量(6mg/天)不会对青少年的长骨发育造成影响;只有在4倍(以AUC计算)或7倍(以每平方米毫克计算)的人的最大给药剂量时才会观察到影响。

    遗传毒性:Ames逆向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细胞畸变试验、体外大鼠肝细胞DNA修复试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果蝇性别相关隐性致死试验、人淋巴细胞或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未发现利培酮有潜在致突变性。

    生殖毒性:在Wistar大鼠的生殖毒性研究中,利培酮0.16~5mg/kg(以mg/m2计,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16~4.9倍,人用最大推荐剂量为10mg/日,见用法用量部分)降低交配次数,但不影响生育力。该影响只发生在雌性大鼠上,在只给予雄性大鼠药物处理的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未观察到交配行为受影响。Beagle犬的亚慢性研究中,利培酮剂量为0.31~5mg/kg(以mg/m2计,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1.0~16.2倍)时,精子活力及浓度下降,相同剂量下血清睾酮水平剂量相关性降低。停药后,血清睾酮水平及精子参数可部分恢复,但仍处于低水平。大鼠或犬均没有观察到无影响剂量。

    在SD及Wistar大鼠和新西兰家兔上进行了利培酮剂量分别为0.63~10mg/kg,0.31~5mg/kg(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6~6倍和0.4~6倍)的致畸作用研究。与对照组比较,未观察到畸形发生率增加。剂量在0.16~5mg/kg(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16~4.9倍)时,大鼠哺乳期前4天幼仔死亡增加。尚不知这些死亡是由于对胎仔或幼仔的直接作用,还是对母鼠的影响造成。

    未观察到引发大鼠幼仔死亡率增加的无影响剂量。一项围产期生殖毒性研究中,2.5mg/kg(以mg/m2计,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4倍)时,大鼠幼仔死产增加。在一项大鼠交叉抚养研究中.对胎仔或幼仔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生时活幼仔数减少、死幼仔数增加、与母鼠给药量相关的幼仔出生体重降低。此外,还有与母鼠给药量相关的幼仔出生第一天死亡增加,无论幼仔是否交叉抚养。利培酮对母体行为可能有损害,由对照动物生产而由给药母鼠抚养幼仔的体重增加量和生存率降低(哺乳第1~4天)。这些作用均在5mg/kg(以mg/m2计,人最大推荐剂量的4.9倍)剂量组中观察到。

    利培酮可通过胎盘转运至大鼠幼仔体内。

    致癌性:小鼠、大鼠掺食法分别给予利培酮0.63、2.5和10mg/kg(以mg/kg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3.8、15、60倍,小鼠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3、1.2、4.9倍,大鼠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6、2.4、9.8倍),给药周期分别为18个月和25个月。雄性小鼠未达最大耐受剂量。结果显示,垂体腺瘤、内分泌性胰腺腺瘤和乳腺腺癌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可使啮齿类动物催乳素水平长期升高。在利培酮致癌性试验中没有测定催乳素水平,但在亚慢性毒性研究中的测定结果显示,与致癌性试验中相同的利培酮剂量可使小鼠和大鼠的催乳素水平升高5到6倍。其它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给药时,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乳腺、垂体及胰腺肿瘤发生增加,并认为是由催乳素介导。尚不清楚在啮齿类动物上催乳素介导的内分泌肿瘤的发生与人用风险的相关性。

    【药代动力学】

    利培酮经口服后可被完全吸收,并在1~2小时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因此可以单独服用或与食物同服。在体内,利培酮经CYP2D6代谢成9-羟基-利培酮,后者与利培酮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利培酮与9-羟基-利培酮共同构成本品抗精神病有效成份,利培酮在体内的另外一个代谢途径为N-脱烃作用。利培酮的消除半衰期为3小时左右,9-羟基-利培酮及其它活性代谢物消除半衰期均为24小时。大多数病人在1天内达到利培酮的稳态,经过4~5天达到9-羟基-利培酮的稳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利培酮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本品在体内可迅速分布,分布体积为1~2L/kg,在血浆中,利培酮与白蛋白及1酸糖蛋白相结合,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羟基-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7%。用药1周后,7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14%的药物经粪便排泄,经尿排泄的部分中,35~45%为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其余为非活性代谢物。一项单剂量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本品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较高,活性成份的清除率在老年患者体内降低30%,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降低60%。利培酮血浆浓度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正常,但是血浆中利培酮未结合部分平均增加约35%。利培酮、9-羟基-利培酮及其它抗精神病活性代谢物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相似。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5%且为安慰剂组的2倍)包括: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震颤、镇静、头晕、焦虑、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上腹痛、胃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唾液分泌过多、便秘、口干、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疲乏、皮疹、鼻充血、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和咽喉疼痛。

    临床试验中导致停药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导致>1%的成人和/或>2%的儿科患者停药)包括:恶心、嗜睡、镇静、呕吐、头晕和静坐不能(参见【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

    本章节所述数据来自于临床试验数据库,其中包括接受利培酮单次或多次给药的精神分裂症、双相躁狂、孤独症的成人和儿科患者,其他精神疾病儿科患者,以及老年痴呆患者,共计9803例。在这9803例患者中,有2687例患者在参加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时接受了利培酮。利培酮治疗状况和持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包括(重叠分类)双盲、固定剂量和可变剂量、安慰剂或活性对照试验和开放期试验、住院和门诊患者,以及短期(至12周)和长期(至3年)给药。通过收集不良事件以及进行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重、实验室分析和ECG评估了安全性。

    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是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将某一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另一药物的临床试验中的发生率进行直接比较,并且不能反映临床实践中的发生率。

    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的常见不良反应----精神分裂症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表1列出了3项4至8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2%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1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2%(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锥体外系疾病、肌肉骨骼强直、帕金森症、齿轮状强直、运动不能、运动徐缓、运动机能减退、面具脸、肌肉强直和帕金森病。静坐不能包括静坐不能和躁动。肌张力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肌痉挛、肌肉不自主收缩、肌肉挛缩、眼球旋动、舌麻痹。震颤包括震颤和帕金森氏静止性震颤。

    儿科精神分裂症患者

    表2列出了一项6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的利培酮治疗的儿科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2双盲试验中≥5%(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儿科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锥体外系疾病、肌肉强直、肌肉骨骼强直和运动机能减退。静坐不能包括静坐不能和躁动。肌张力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和眼球旋动。

    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双相躁狂

    成年双相躁狂患者

    表3列出了4项3周、双盲、安慰剂对照、单药治疗试验中≥2%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3双盲、安慰剂对照、单药治疗试验中≥2%(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症、肌肉骨骼强直、运动机能减退、肌肉强直、肌紧张、运动徐缓、齿轮状强直。静坐不能包括静坐不能和躁动。震颤包括震颤和帕金森氏静止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肌痉挛、眼球旋动、斜颈。

    表4列出了2项3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辅助治疗试验中≥2%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4双盲、安慰剂对照、辅助治疗试验中≥2%(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成年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锥体外系疾病、运动机能减退和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包括静坐不能和躁动。儿科双相躁狂患者

    表5列出了一项3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的利培酮治疗的儿科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5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儿科双相躁狂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肌肉骨骼强直、锥体外系疾病、运动徐缓和颈强直。肌张力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喉痉挛和肌痉挛。静坐不能包括静坐不能和躁动。

    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孤独症

    表6列出了2项8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1项6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的利培酮治疗的孤独症相关的易激惹儿科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表6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且大于安慰剂组)的利培酮治疗的孤独症相关的易激惹儿科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

    \

    *帕金森症包括肌肉骨骼强直、锥体外系疾病、肌肉强直、齿轮状强直和肌紧张。

    利培酮和/或帕利哌酮临床试验评价期间观察到的其他不良反应

    在对成人和儿科患者进行的利培酮安慰剂对照、活性对照、开放性研究中,还出现了下列不良

    反应。

    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心脏器官疾病: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障碍、心电图QT间期延长、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耳及迷路类疾病:耳痛、耳鸣、眩晕;

    内分泌系统疾病:高催乳素血症、尿糖检出;

    眼器官疾病:眼充血、眼分泌物、结膜炎、眼球转动、眼睑水肿、眼肿、眼睑缘结痂、干眼、流泪增加、畏光、青光眼、视觉灵敏度减退、眼动障碍;

    胃肠系统疾病:吞咽困难、球状硬便、大便失禁、胃炎、胃肠炎、唇部肿胀、唇炎、唾液缺少、肠胃气胀、肿舌、牙疼;

    全身性疾病:外周水肿、口渴、步态障碍、流感样疾病、可凹性水肿、水肿、寒战、反应迟缓、不适、胸部不适、面部水肿、全身水肿、药物戒断综合征、四肢发冷、情绪异常、疼痛、操作性疼痛、硬结;

    免疫系统疾病:药物性超敏反应、超敏反应、速发过敏反应;

    感染及侵染类疾病: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耳部感染、病毒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眼部感染、局部感染、感染、膀胱炎、蜂窝织炎、中耳炎、甲真菌病、螨性皮炎、支气管肺炎、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中耳炎;

    各类检查:体温升高、血催乳素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心电图异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白细胞计数降低、血糖升高、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比容降低、体温降低、血压降低、转氨酶升高、肝酶升高;

    代谢及营养类疾病:食欲下降、烦渴、厌食、血胆固醇升高、血甘油三酯升高、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

    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关节僵硬、关节肿胀、胸部肌肉骨骼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姿势异常、肌痛、颈痛、肌无力、横纹肌溶解;

    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平衡疾病、注意障碍、构音不良、发音困难、刺激反应消失、意识水平下降、运动失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协调功能失常、脑血管意外、言语障碍、晕厥、意识丧失、触觉减退、迟发性运动障碍、运动障碍(包括手足徐动症、舞蹈病、舞蹈手足徐动症、运动失调、肌肉抽搐、肌阵挛)、大脑缺血、脑血管障碍、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糖尿病性昏迷、头部震颤、睡眠过度、惊厥(包括癫痫大发作性抽搐)、感觉异常、精神运动功能亢进、运动机能亢进症、不宁腿综合征、肌张力障碍(包括睑痉挛、颈肌痉挛、前弓反张、面部痉挛、肌张力亢进、喉痉挛、肌强直、角弓反张、口咽痉挛、侧弓反张、痉笑、手足搐搦、舌痉挛、牙关紧闭)、帕金森症(包括眉间反射异常);

    精神病类:激越、情感迟钝、意识模糊状态、入睡困难、中间易醒型失眠、神经紧张不安、睡眠障碍、倦怠、性欲降低和性快感缺失、抑郁、梦魇;

    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闭经、男性乳房增大、乳溢、阴道分泌物、月经不调(包括月经不规律、月经频率少)、月经延迟、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射精障碍、射精失败、性功能障碍、乳房增大、乳腺分泌物、乳房不适;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哮鸣、吸入性肺炎、鼻窦充血、发声困难、咳痰、肺充血、呼吸道充血、啰音、呼吸系统疾病、换气过度、鼻水肿;

    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红斑、皮肤变色、皮肤病损、瘙痒、皮肤病变、红斑性皮疹、丘疹样皮疹、全身性皮疹、斑丘疹、痤疮、皮肤角化症、脂溢性皮炎、头皮屑、湿疹、药疹、荨麻疹;

    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低血压、潮红、高血压;

    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

    精神分裂症-成人

    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有约7%(39/564)的利培酮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而安慰剂组的患者为4%(10/225)。导致≥2例利培酮治疗患者停药的不良反应:

    表7精神分裂症试验中导致≥2例利培酮治疗成人患者停药的不良反应利培酮

    \

    .在双盲、安慰剂对照和活性对照试验中,安慰剂治疗组1%的患者和活性对照治疗组3.4%的患者因锥体外系症状(包括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

    精神分裂症----儿科

    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有约7%(7/106)的利培酮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而安慰剂组的患者为4%(2/54)。与至少1例利培酮治疗患者停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2%)、嗜睡(1%)、镇静(1%)、困倦(1%)、焦虑(1%)、平衡疾病(1%)、低血压(1%)、心悸(1%)。

    双相躁狂----成人

    在利培酮单药治疗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有约6%(25/448)的利培酮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而安慰剂组的患者为5%(19/424)。导致利培酮治疗患者停药的不良反应包括:

    表8双相躁狂试验中导致≥2例利培酮治疗成人患者停药的不良反应

    \

    双相躁狂----儿科

    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有约12%(13/111)的利培酮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而安慰剂组的患者为7%(4/58)。与1例以上利培酮治疗儿科患者停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3%)、嗜睡(2%)、镇静(2%)和呕吐(2%)。

    孤独症----儿科

    在孤独症相关的易激惹儿科患者中进行的2项8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n=156),有1例利培酮治疗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帕金森症);安慰剂组有1例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

    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剂量依赖性

    锥体外系症状

    来自于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2项固定剂量试验的数据表明利培酮治疗相关的锥体外系症状具有剂量相关性。

    在比较4种固定剂量利培酮(2、6、10和16mg/天)的一项8周试验中,采用了两种方法来测量锥体外系症状(EPS):(1)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中的帕金森症评分(相对基线的平均变化);以及(2)EPS自发性主诉的发生率:

    表9

    \

    在比较5种固定剂量利培酮(1、4、8、12和16mg/天)的一项8周试验中,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测量锥体外系症状(EPS):

    表10

    i駝x]h?
!hjNiPM=|שuo8t׾^A?i_]{MM?v{{;޸:8iv?9{w?M4iXuO/iTULESiC1/ii}tu Ruki RխvA?Oii׏iן饨ky肿瘤)的体征和症状。

    16.癫痫发作

    与其他抗精神病药一样,有癫痫发作或其他会潜在降低癫痫发作阈值病史的患者使用本品时应谨慎。

    17.其它

    对于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患者、肾功能损害患者或老年痴呆患者推荐的特殊剂量,参见[老年用药]和[用法用量]部分。

    本品对需要警觉性的活动有所影响。因此,在了解到患者对本品的敏感性前,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应驾驶汽车或操作机器。

    请置于儿童不易拿到处。

    【禁忌】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怀孕妇女服用本品是否安全尚不明确。动物试验表明:利培酮对生殖无直接的毒性,只观察到一些间接的催乳素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效应。在所有研究中均未发现本品有致畸作用。

    在妊娠末3个月内,暴露于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的胎儿,在出生后有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或戒断症状的风险,严重程度可能不同。这些症状包括激越、张力亢进、张力减退、震颤、嗜睡、呼吸性窘迫和进食障碍。

    动物试验表明,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会经动物乳汁排出。同时,人体试验也已证明本品会经母乳排出,因此,服用维思通口服液的妇女不应哺乳。

    【儿童用药】

    对于精神分裂症,目前尚缺乏15岁以下儿童足够的临床经验。

    对于品行障碍和其他行为紊乱,目前尚缺乏5岁以下儿童的足够的临床经验。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目前尚缺乏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足够的临床经验。

    【老年用药】

    治疗精神分裂症: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次0.5mg,每日2次,剂量可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剂量增加的幅度可为每次0.5mg,每日2次,直至一次1mg-2mg,每日2次。

    【药物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和酒精

    鉴于本品对CNS的主要影响,在与其它作用于中枢系统的药物或酒精合用时应谨慎。

    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动剂

    本品可拮抗左旋多巴和其它多巴胺激动剂的作用。

    引起低血压的药物

    上市后合并使用利培酮和降压药时,观察到有临床意义的低血压。

    延长QT间期的药物

    同时开具本品和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应谨慎。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食物不影响本品的吸收。

    利培酮主要经CYP2D6代谢,少部分经CYP3A4代谢。利培酮及其活性代谢物9-羟基利培酮都是P-糖蛋白(P-gp)的底物。改变CYP2D6活性的底物或强烈抑制/诱导CYP3A4和/或P-gp活性的底物,可影响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药代动力学。

    强效CYP2D6抑制剂

    本品与强效CYP2D6抑制剂合并用药可能升高利培酮单品的血浆浓度,但是较少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更高剂量的强效CYP2D6抑制剂可能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浓度(如,帕罗西汀,下同)。当开始或终止合并使用帕罗西汀或其他强效CYP2D6抑制剂,尤其是剂量较高时,医生应重新评估本品剂量。

    CYP3A4和/或P-gp抑制剂

    本品与强效CYP3A4和/或P-gp抑制剂合并用药可大幅度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当开始或中止合并使用伊曲康唑或其他强效CYP3A4和/或P-gp抑制剂时,医生应重新评估本品的剂量。

    CYP3A4和/或P-gp诱导剂

    本品与强效CYP3A4和/或P-gp诱导剂合并用药可降低利培酮抗精神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当开始或中止合并使用卡马西平或其他强效CYP3A4和/或P-gp诱导剂时,医生应重新评估本品的剂量。

    与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

    当本品与蛋白结合度高的药物合并用药时,二者均未发生临床相关性血浆蛋白置换。

    当使用合并药物时,应阅读相应说明书,以获取代谢途径和可能需要调整剂量的信息。

    儿童人群

    相互作用研究仅在成人中进行。尚不清楚相关研究结果与儿童患者的相关性。

    实例

    可能引起潜在相互作用或与利培酮没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列举如下:

    抗菌药:

    ·红霉素,一种中度CYP3A4抑制剂,利培酮单品和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药代动力学未发生改变。

    ·利福平,一种强效CYP3A4诱导剂和P-gp诱导剂,降低了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

    抗胆碱酯酶药:

    ·多奈哌齐和加兰他敏,均是CYP2D6和CYP3A4底物,对利培酮单品和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药代动力学无临床相关影响。

    抗癫痫药:

    ·卡马西平,一种强效CYP3A4诱导剂和P-gp诱导剂,降低了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水平。

    ·托吡酯轻微降低了利培酮单品的生物利用度,但未降低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生物利用度。因此,该相互作用不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利培酮对丙戊酸或托吡酯的药代动力学无临床相关影响。

    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一种强效CYP3A4和P-gp抑制剂,当利培酮剂量为2~8mg/日时,200mg/日剂量的伊曲康唑使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升高了约70%。

    ·酮康唑,一种强效CYP3A4和P-gp抑制剂,200mg/日剂量的酮康唑升高了利培酮单品的血浆浓度并降低了9-羟基利培酮的血浆浓度。

    抗精神病药:

    ·吩噻嗪类,可能升高利培酮单品的血浆浓度,但不会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

    ·阿立哌唑,一种CYP2D6和CYP3A4底物:利培酮片剂或注射剂不影响阿立哌唑及其活性代谢物去氢阿立哌唑的总体药代动力学。

    抗病毒药:

    ·蛋白酶抑制剂:没有正式的研究数据;然而,因为利托那韦是强效CYP3A4抑制剂和弱效CYP2D6抑制剂,利托那韦和利托那韦增效性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使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浓度升高。

    β-阻滞剂:

    ·一些β-阻滞剂可能升高利培酮单品血浆浓度,但不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血浆浓度。

    钙通道阻滞剂:

    ·维拉帕米,一种中度CYP3A4抑制剂和P-gp抑制剂,升高了利培酮单品及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

    洋地黄糖苷类:

    ·利培酮对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无临床相关影响。

    利尿剂:

    ·呋喃苯胺酸:关于合并使用呋喃苯胺酸的老年痴呆患者死亡率升高,参见【注意事项】。

    胃肠药物: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均是CYP2D6和CYP3A4的弱效抑制剂,增加了利培酮单品的生物利用度,但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生物利用度仅轻微增加。

    锂:

    ·利培酮对锂的药代动力学无临床相关影响。

    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

    ·氟西汀,一种强效CYP2D6抑制剂,升高了利培酮单品的血浆浓度,但是较少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

    ·帕罗西汀,一种强效CYP2D6抑制剂,升高了利培酮单品的血浆浓度,然而当剂量高达20mg/日时,较少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但是更高剂量的帕罗西汀可能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浓度。

    ·三环抗抑郁药可能升高利培酮返聘的血浆浓度,但不升高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浆浓度。阿米替林不影响利培酮或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药代动力学。

    ·舍曲林(一种弱效CYP2D6抑制剂)和氟伏沙明(一种弱效CYP3A4抑制剂)剂量高达100mg/日时,未导致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浓度发生有临床意义的变化。但是,当舍曲林或氟伏沙明剂量高于100mg/日时,可使利培酮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浓度升高。

    【药物过量】

    出现急性过量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有其它药物合用引起的因素。

    一般来说,所报道的过量时的症状和体征均为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所致,包括嗜睡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以及锥体外系症状。药物过量时,曾有QT间期延长和癫痫的报告。过量的本品合用帕罗西汀时,曾有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报告。

    过量解救时,应维持气道的通畅,确保足够的氧气和良好的通气,且应考虑洗胃(若患者意识丧失应插管进行)及给予活性炭和轻泻剂,并应立即进行心血管监测,其中包括连续的心电图监测,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本品无特定的解救药。因此,应采用适当的支持疗法。对低血压及循环衰竭可采用静脉输液,或给予拟交感神经药等适当措施加以纠正。一旦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时,则应给予抗胆碱药,在病人恢复前应持续进行密切的医疗监测及监护。

    【贮藏】密封保存。

    【包装】铝塑板包装,2×10片/板/盒

    【有效期】36个月

    【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警示语】

    患者痴呆相关精神病的老年患者死亡率增加-与安慰剂相比,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时,患有痴呆相关精神病的老年患者有死亡率增加的风险。在对患者痴呆相关精神病的老年患者中进行的17项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平均众数治疗时间为10周)的分析发现,药物治疗组患者死亡的危险性是安慰剂对照组的1.6-1.7倍。在一项典型的10周对照临床研究中,药物治疗组的死亡率约为4.5%,安慰剂对照组为2.6%。虽然死亡原因各异,但是大多数死亡源于心血管病(如心衰、猝死)或感染(如肺炎)。利培酮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

同类产品推荐

四药 盐酸阿米替林片

规格:25mg*100片

参考价格:¥ 98

四药 盐酸阿米替林片

云昆 癫痫宁片

规格:1.62g*48片*3小盒

参考价格:¥ 156

云昆 癫痫宁片

步长 龙生蛭胶囊

规格:0.4g*45粒

参考价格:¥ 48

步长 龙生蛭胶囊

瑞必乐 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规格:50mg*30片

参考价格:¥ 80.4

瑞必乐 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兰释 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规格:50mg*30片

参考价格:¥ 98

兰释 马来酸氟伏沙明片

互联网药品信息资格证: (粤)--非经营性--2015--0157 | 粤ICP备13051054号

2013-2025 广州市宝芝林药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
QQ咨询 电话咨询